四川在線記者 袁城霖
(相關資料圖)
“土地托管、農機服務等農村常見的農事服務交易都可以在平臺上進行。”8月28日,達州市委網信辦網絡安全和信息化科負責人打開宣漢縣“興村通”為農綜合服務平臺,向記者展示平臺功能。平臺首頁包含生產服務、資源資產服務的快速入口、競價大廳、供求咨詢等主要板塊,重點是將供給信息匯集上網,解決農事服務交易中信息不對稱的問題。
宣漢縣“興村通”為農綜合服務平臺首頁截圖。
今年6月中旬,全省農業生產托管暨社會化服務現場推進會在宣漢縣舉行。當地搭建了縣鄉村三級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該平臺成為土地托管、農機服務等交易的重要線上承載載體,并可以進行服務評價,促進保障服務質量。
宣漢縣“興村通”為農綜合服務平臺首頁截圖。
翻看該平臺,上線的交易項目名目眾多,有農資服務、農技服務、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耕地承包經營權等。“為各項生產服務和資源資產流轉提供在線交易平臺,系統性解決農村資源資產盤活難。”上述負責人說。不只匯集信息、便利各項服務交易,該平臺還解決更深層次的居間服務缺位、新型經營主體成本高效益低、金融服務進入難等現實問題。
以土地托管為例,依托平臺管理和交易留痕可追溯的功能,促進村集體經濟組織發揮居間服務作用,推動土地托管從簡單的代耕代種、代管代收模式向更可持續的“保底+二次分紅”模式轉變。
宣漢縣胡家鎮鴨池村的土地全程托管由農戶、村集體、專合社三方參與,實行“保底+分紅”托管模式,其中分紅采取“137”分配機制。宣漢縣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說,這種托管模式使三方面責任主體都“盯”著地塊,爭取產出更多效益,充分激發三方的積極性。
達州市委網信辦網絡安全和信息化科負責人告訴記者,依托“興村通”為農綜合服務平臺,當地不僅建立了縣鄉村三級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同時促成集體經濟組織、種植養殖大戶、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農業企業等新型鄉村市場主體相互銜接,在化肥農藥等農資購買、農產品銷售中“抱團取暖”,達到節省支出、增加收益的效果。
此外,依托該平臺建立的新型經營主體信用評價體系和紅、黑名單制度,以及提供的免費記賬服務規范新型經營主體賬務流水,可推動新型經營主體實現與銀行、保險、期貨等金融資源對接,為農業農村發展引入“活水”,助力鄉村振興。
記者了解到,“興村通”為農綜合服務平臺是由達州市委組織部、市委網信辦、市農業農村局通過招商引智,引進武漢大學天津產業技術研究院及下屬單位自籌經費為達州各縣(市、區)建設運營,目前宣漢縣、大竹縣和開江縣“興村通”為農綜合服務平臺已上線。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