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頁 >> 資訊 > > 正文

地方文化消失 地方旅游“毛將焉附”

2023-08-20 05:37:46 來源:南方都市報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這個假期,我帶孩子們游學的第一站位于滇西南的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我們在州府所在地景洪市逗留了一天一夜,這給了我近距離觀察與思考這個西南旅游重鎮的機會。

看名稱就知,州名由傣語翻譯而來,讓我不自主地感覺這是一個充滿地域想象的有趣的地兒,但切身感受并非如此。走在大街上,舉目皆是各種美食街與燒烤城,經營者幾乎都是外地人,且絕大部分來自東北,幾乎都操普通話,美食種類有重慶的、四川的、東南亞各國的,各種奶茶店鱗次櫛比。

晚上6點后,到處都閃爍著霓虹燈,店鋪門口都打開大分貝的音箱,競相播放當下最流行的音樂,熱鬧、喧囂,游人摩肩接踵、多如牛毛,但遺憾的是,我很少見到當地人的身影。

從經商和管理經驗等方面看,當地人或許因為市場經驗缺乏等因素,難以與外地人相比,后者更擅長經商,但倘管理者與經營者都是外地人,本地人及本土文化銷聲匿跡,本地人更多只是在地域文化展演的時候象征性出現一下,不得不說這其實是很悲哀的。

問題的根源在于,在發展與振興旅游行業過程中,當地政府有意無意把當地外地化與客體化了,將當地的東西更多視為一種消費品或展演品,消費品更多是外部輸入的,更多是外來文化(包括飲食文化)的機械輸入與機械拼貼。

從社會學角度看,游客在游玩過程中很難見到地方文化的影子,意味著人類學家項飆眼里的“附近”在大幅度隱秘或大面積消失,呈現一種全域的襲奪現象,即外來文化全面驅逐乃至替代當地文化的過程,以至于游客的地方感很難建構與形成,因為他們看到的只有滿目的商業空間,充斥著商業化與資本化邏輯的“空間”(space)與人造景觀(artifical scapes),而非地方性特色明顯的“地方”(place),因為“地方”不見了,“地方”消失了。

換言之,很多旅游城市的慣用招數是拿來主義、拼貼主義,仿佛淄博可以締造名噪一時的“燒烤城”,則其他地方也能原封不動地加以復制與粘貼;很多旅游商品是經由網絡熱炒出來的速成品,而非當地土壤中自然、逐步生長與滋養出來的。

全球化與市場化條件下,資本無孔不入,旅游城市尤其容易被外來力量所左右、控制與影響,這固然是旅游城市發展過程中不得不面對的,但真正可持續的旅游城市一定會在持守與繁榮地方特色文化、規制外來文化的進駐門檻及界限、讓當地人成為當地文化的主人、商業化不以破壞或戕害地方文化原真性等方面做出妥善的戰略布局與整體安排。

(作者系廣州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文章來源:南方都市報)

標簽:

上一篇:一心堂(002727.SZ)上半年凈利潤5.05億元 同比增長20.64%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