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頁 >> 資訊 > > 正文

【主題策劃】金融與科創雙向奔赴的安徽路徑

2023-08-14 10:11:34 來源:《徽商》雜志2023年6月刊

“科創專營機構100家、科技貸款余額1萬億元、科技型上市公司100家。”

今年4月26日,正式發布的《合肥市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建設方案》(以下簡稱《方案》)首次明確了這個“最牛風投城市”的科創金融目標。

如果說產業投融資的“合肥模式”還主要以國有資本和政府引導基金為主,那么在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建設中,金融機構將積極作為、主動出擊,與“科里科氣”的合肥產生更系統、更深入的融合。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事實上,近年來,安徽從“貸、投、保、擔”等方面著手,為科創企業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金融活水,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接續賦能科技創新策源地和新興產業聚集地建設。

安徽省地方金融監管局數據顯示,2022年全省科技貸款余額達3592億元,同比增長36%,實現三年翻番;科創板上市公司21家,居全國第六位;組建總規模3000億元的政府性引導基金群,帶動社會資本設立基金1.43萬億元,居全國第七位;科技擔保在保余額220億元,在保戶數2918戶;科技創新風險保障額度3160億元,同比增長58%。

科創金融并不是新鮮事物,多家位于長三角的銀行早從2018年就開始布局面向科創企業的金融服務。只是,如何讓高風險、輕資產的科創企業和天生追求規避風險的金融機構在雙向奔赴中找準平衡點,安徽正闖出一條新路。

科技創業者迎來新機遇

對于合肥中科光博量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帥來說,這個夏天,與天氣同樣火熱的還有金融機構的熱情。

“這幾年的資金環境越來越好”,出差短短幾小時的高鐵上,張帥已經陸續接到數個金融機構推介科創金融新產品的電話。2017年開始創業的張帥和眾多創業者一樣,也有過資金捉襟見肘的經歷,最艱難的時候甚至連投標保證金都湊不齊。但因為企業是輕資產,他只能賣了自己的房子,才能保證企業的持續研發和運營。

從五年前“50萬元都很難借到”的窘境到如今被各家金融機構“追著跑”,張帥坦言,除了隨著企業自身發展,產值利潤都有著不錯表現之外,這種良好態勢與合肥在政策上的扶持和引導力度不斷增強密不可分,“為科技創業者提供了更多的機會”。

他口中的“機會”,正是合肥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不斷探索的“科技—產業—金融”一體化發展。

2022年11月,中國人民銀行、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八部門聯合印發方案,提出在上海、南京、杭州、合肥、嘉興等五地建設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作為安徽省唯一的改革試驗區,合肥市將通過5年左右的時間建成金融生態建設樣板區,為安徽省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技創新策源地和新興產業聚集地提供有力支點。

合肥能成為國家科創金融改革五個試驗區之一,與其融入城市血脈的科創基因密不可分。

在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2022年創新指數報告中,合肥躍居全球“科技集群”第55位,較上年提升18位。在“2022自然指數——科研城市”中,合肥又前進4位,位居全球科研城市第16位。即便在疫情影響下,2022年合肥仍凈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834家,平均每天誕生5家,總數達6412家;培育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8200余家,同比增長近七成;新增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78家,總數達139家。

科創賽道勢頭強勁,金融服務也必須走上“快車道”。

合肥市地方金融監管局資料顯示,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獲批至今,全市已有37家科創金融專營(特色)機構,推出142款科創金融產品,為科創企業授信1.9萬筆、金額達245億元,努力為科創企業提供更加精準、高效、流暢的金融服務,讓科創企業貸不難、貸不貴、貸不累。

“科創企業成長的每一步都離不開金融的賦能。”2022年12月,剛剛成立3個月的羚羊工業互聯網股份有限公司就從中國工商銀行和中國光大銀行獲得了一筆金額過千萬元的貼息貸款。

羚羊工業互聯網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徐甲甲透露,這是企業成立以來的第一筆貸款,“并且在政策的支持下,這筆貸款幾乎不需要企業承擔利息。”他表示,對于創業公司來說,業務處在探索期,每個方向、每個決策都需要資金投入,這筆資金無疑很好緩解了初創企業的現金流壓力。

與徐甲甲類似,安徽越來越多的科技型中小企業正在從科創金融改革的先行先試中獲得成長的養分。

今年4月,結合自身實際,安徽研究制定了《合肥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建設方案》,明確了“科創專營機構100家、科技貸款余額1萬億元、科技型上市公司100家”的建設目標。基于此,合肥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建設有了“施工圖”,安徽科創金融改革進入新階段。

“《方案》中的具體措施將有助于促進科技創新和企業發展,提高企業的融資能力和競爭力。”徐甲甲表示,一方面,科技企業能更加便捷地獲得資金支持,這將有助于加速企業發展,推動科技創新成果的轉化和產業化;另一方面,金融機構通過與高校院所、科研機構等合作,可以為企業提供更加專業化、個性化的金融服務,促進金融業自身的轉型升級。

“金融支持科創需改變金融的底層邏輯”

“科技企業比傳統行業需要更多研發投入,這是很大的固定成本。按照傳統財務管理理論,經營杠桿的支點非常高,必須在創新創業的全過程中不斷加入財務杠桿。”安徽中科海奧電氣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滋健已經順利融資四輪,他認為科創企業融資從早期到成熟期的優先級是政府基金、財務投資、戰略投資、銀行貸款,“科創金融應該是為科創服務的金融,隨著合肥科創金融改革的逐步推進,會給創業企業提供更多全鏈條的選擇”。

陳滋健的融資“優先級”判斷是基于科創企業和金融機構的天然屬性得出的結論。

金融是科技創新的重要引擎之一,需要加快構建多層次的科創金融服務體系,打造金融支持科技創新良好生態,進一步推動實現“科技—產業—金融”的良性循環。這其中,作為我國間接融資體系主體的商業銀行,是圍繞創新鏈和產業鏈打造資金鏈、形成“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的關鍵一環。

與傳統企業相比,核心競爭力在于硬科技含量的科創企業輕資產、高成長、高技術、高風險、高收益特點顯著,研發融資需求旺盛且缺乏有效抵押物,這顯然與銀行的風控要求相違背,如何衡量評價初創期科技企業的“含科量”、如何提升風險收益的匹配度成為商業銀行趕考新時代的“必修課”。而科創企業獲得金融服務的痛點,往往就在“最初一公里”。

“金融支持科技創新,需要改變金融的底層邏輯,即從基于物的信用轉向基于人的信用。”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表示,科創是基于人的創新,投入的主要是智力、知識和思想,屬于輕資產領域,基于物的信用就會導致無論是貸款還是上市股權融資、債務融資,都會遇到信用不足的問題。因此,大力發展科創金融,要先“道”后“術”,改變底層邏輯,然后才是模式創新、業務創新、產品創新。

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的設立,就在于鼓勵創新探索,鼓勵先行先試。

在金融管理部門的指導下,各大金融機構正加快布局,構建完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中國工商銀行與中國農業銀行就先后在合肥成立了“科創企業家加油站”和“中國農業銀行安徽科創中心”,為科創企業家們提供全方位專屬綜合服務。

“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科技創新的發展離不開金融活水的傾力澆灌,這同時也對金融服務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國農業銀行行長付萬軍表示,近年來農行在“金融賦能創新”方面形成了“商行+投行”的科創金融服務路徑:

一是加大科創金融“量”的供給,強化科創領域政策傾斜和資源配置力度;二是拓展科創金融“面”的覆蓋,滿足科創企業更深層次、更廣范圍的金融服務需求;三是尋求科創金融“新”的突破,聚焦實踐理念、產品譜系、服務模式的迭代升級;四是推進科創金融“質”的提升,著力加強集團合成、數字化轉型和專業隊伍建設;五是推動科創金融“圈”的構建,打造科創金融服務的開放合作“生態圈”。

在安徽,中國農業銀行安徽省分行組建省、市、支三級科創服務團隊,今年4月還在合肥分行掛牌成立“中國農業銀行安徽科創中心(合肥)”,專職從事科創金融業務,打造差異化、特色化的科創金融服務模式,增強科創金融的供給能力,著力打造金融支持“科技興皖”科創品牌。

“我們的服務思路是貫穿科創企業全生命周期。”據中國農業銀行安徽省分行投資銀行與金融市場部副總經理李歡表示,傳統信貸業務并不完全適合科創企業,不同科創企業屬性差異較大,其對應的服務模式也應“百花齊放”。

例如,提升容錯率,加大科創企業資源供給和產品創新力度,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深度融合,推出投貸聯動的“科技專新貸”及針對集群性客戶批量融資的“三一方案”等產品,切實解決科創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截至5月末,中國農業銀行安徽省分行戰略性新興產業、科創企業貸款分別比今年初凈增279億元、68億元,增速分別為52%、31%。

除此之外,中國農業銀行安徽省分行加強行司協同、加快產品創新,打造“融資+融智”一體化金融服務閉環,提升差異化金融服務能力。

為此,中國農業銀行安徽省分行在2022年6月和12月分別設立了基金總規模10億元的合肥穗禾科創股權投資基金和總規模20億元的安徽穗達榮耀股權投資基金,聯合中國農業銀行旗下的農銀國際和農銀投資,在安徽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等戰新產業及國企混改領域已投出5筆,并通過聯合招引模式,順利招引了極智嘉、廈門恒坤等一批優質科創企業來皖建設,充分發揮了產業基金的“雙招雙引”和促進安徽產業升級的作用。

“科創金融是一個系統工程,不一定是銀行,但銀行一定是在堅守自身風控原則基礎上,融入科創金融大環境。”

陳滋健期待合肥的科創金融改革試點能繼續保持產業投資的精神,“從產業投資升級到科創金融,合肥在合適的時間做了合適的決策。”

標簽:

上一篇:?汽車整車板塊震蕩走低 長安汽車跌近5%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