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頁 >> 資訊 > > 正文

深扒“畸形秀”的獵奇幕后,變態程度超越了我的想象……|全球快消息

2023-07-03 05:53:48 來源:豆瓣電影

本月第一爆款國產片,非《消失的她》莫屬。


(資料圖)

不僅票房暴漲、熱度狂飆,關于電影中片段和細節的討論也甚囂塵上。

其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段落之一,便是登頂熱搜、讓人毛骨悚然的 “畸形秀” 。

影片中,律師陳麥 (倪妮 飾) 向何非 (朱一龍 飾) 講述了一個發生在東南亞的都市傳說。

一對新婚夫婦,前往東南亞的某個旅游地度假。

某天,妻子去街上的服裝店試衣服,丈夫在外面等候。

可一段時間過去,丈夫發現妻子久久未從試衣間走出,叫店員去尋找也不見蹤影。

就這么一眨眼的功夫,他的妻子就仿佛人間蒸發一般,在這個異國他鄉神秘消失。

丈夫立即報警,四處尋求幫助,做出各種努力,但最終都于事無補。

隨著簽證到期,丈夫只能獨自回國,一個人面對接下來的人生。

多年后,丈夫又回到了這個國家,并陰差陽錯地進入了一個“畸形秀”表演的現場。

在昏暗的燈光下,一個銹跡斑斑的鐵籠子被推上舞臺中央。鐵籠中有一個被砍掉手腳、被弄傷舌頭和眼睛的人彘在艱難地蠕動,并發出痛苦的呻吟。

現場的群眾都對這一獵奇的景象拍手叫好,只有這名丈夫被嚇得靈魂出竅。

因為他驚訝地發現,籠子中這個生不如死、供人取樂的人,正是他多年前失蹤的妻子……

這個發生在東南亞的“畸形秀”都市傳說,相信大家此前都聽說過。

但實際上,它只是一個虛構的故事,并非真實發生。

在這些年間,它也被越傳越廣、越傳越離譜,甚至有“妻子被分尸后進行展覽”等更為驚悚的版本。

你可能很難想象,這個聳人聽聞的故事,最早竟然誕生于上世紀60年代。

據考證,在上世紀60年代末的法國奧爾良,當地人和來此經商的猶太人關系不睦。

為了打擊猶太人經營的商鋪,他們編造了外地游客在這些店鋪內離奇失蹤的謠言,并迅速流傳開來。

從此之后,這個謠言就在世界各地流傳開來,并衍生出了各種不同的版本。

試衣間暗門的傳說

尤其是近來年,隨著東南亞旅游環境越來越復雜,以及相關新聞事件的層出不窮,這個故事也就順理成章地被嫁接了過去。

在“謠言”“傳說”的背后,反映的是民眾對當下旅游環境的焦慮與擔憂。

雖然這個故事是假,但故事中提到的“畸形秀”卻確實存在。

今天就來給大家聊聊,影視作品和現實生活中的“畸形秀”文化。

*溫馨提示:下文有部分驚悚圖片,請酌情閱讀。

畸形秀起源于19世紀40年代的美國,在隨后的三四十年間達到高峰。

在那個文化娛樂匱乏的年代,以驚悚獵奇來吸引人眼球的“畸形秀”大受歡迎,它大多數都是和馬戲團合作,表演的內容也千奇百怪。

比如 巨人癥、侏儒癥的人、天生擁有四條腿的人、四肢異常的人、肌肉或皮膚發育異常的人 等等。

再冠以 象人、鱷魚男孩、四腿姑娘、龍蝦女、犬面男 等怪異的稱呼,以夸張獵奇的噱頭吸引了無數觀眾。

在影視作品中,也對這段真實存在的文化現象有過呈現。

比如大衛·林奇的 《象人》 ,就講述了一個天生的畸形癥患者顛沛流離的一生。

“象人”由于出生就臉部畸形,長得像大象而得名。

他被一名馬戲團老板納入麾下之后,開始了去往世界各地的演出。

老板憑借他賺得盆滿缽滿,但他卻一直遭受著非人的虐待和非議,在困難模式的人生中嘗遍了人情冷暖……

《象人》劇照

《象人》改編自英國畸形人約瑟夫·凱里·梅里克的真實經歷,大衛·林奇也對這部影片賦予了極強的人文關懷。

除此之外,2017年上映的西班牙電影 《肌膚》 也將鏡頭對準了天生畸形的這樣一群人。

他們是沒有眼睛的妓女、半邊臉畸形的婦人、以及想要孩子的侏儒等等。

怪異的造型、獵奇的畫面之下,影片講述了他們或悲慘、或溫暖、或感動的故事。

在驚悚荒誕的外殼之下,包裹了一個柔軟治愈的內核,亦呈現出一幅畸形癥人群接納自我、用力生活的眾生相。

《肌膚》劇照

當然,關于畸形秀最有名、最直觀的影視作品,還屬 《美國恐怖故事》第四季 。

劇集講述了上世紀50年代,前德國歌舞演藝明星艾莎帶領其“畸形秀”表演團隊,來到弗洛里達州后發生的離奇故事。

在這個團隊中,有連體人“雙頭姐妹”,有雙手發育畸形的“龍蝦手”,還有長著三個乳房的“三奶”等等。

《美恐》第四季劇照

整部劇充滿詭譎的奇思,結合了歷史上一個個陰暗、獵奇的事件和傳說,給人以驚悚恐怖、后背發涼的觀感。

值得一提的是,這部劇并未落入傳統創作的窠臼,把畸形人塑造得純良無害。

相反,它以患有畸形癥的人群的矛盾沖突,以及他們犯下的種種罪行,給人帶來視覺和精神上的雙重刺激。

《美恐》第四季劇照

影視作品中的畸形秀被拍得光怪陸離、引人入勝,現實中“畸形秀”存在的那段歷史同樣十分值得說道。

在這段歷史中,有一個不得不提到的傳奇人物,那就是 P.T.巴納姆 。

看過電影《馬戲之王》的觀眾應該對這個名字不陌生,因為他正是休·杰克曼所飾演的這個角色在現實中的原型。

上:《馬戲之王》劇照

下:P.T.巴納姆

巴納姆可以說是整個畸形秀歷史上最成功的商人,尤其擅長包裝、營銷和炒作。

1834年,巴納姆建立了一個畸形秀表演 “博物館”,在這個博物館里展出他收藏的“作品”并以此謀利。

他曾經購買了一個年邁且雙目失明、幾乎癱瘓的黑人女奴,并聲稱她已經160多歲,是華盛頓總統在幼時的保姆。

此消息一出,立即轟動大江南北,觀眾紛紛買票去現場聽華盛頓兒時的故事,巴納姆也因此收獲頗豐。

此外,巴納姆還曾推出過另一個著名的畸形秀展覽品—— 斐濟美人魚 。

他通過編造一些列的謊言和故事,讓公眾相信這是一位生物學博士在南美州抓到的美人魚,并花大力氣把她做成標本。

實際上,這只是一個由幼猴上半身和魚皮縫合而成的假標本,但這并不妨礙巴納姆又一次牟取了暴利。

當然,在巴納姆運營畸形秀的生涯中,最為成功的當屬他推出的 “拇指將軍” 。

這是一個5歲的侏儒癥小男孩,身高僅有63.5厘米。

巴納姆對外宣稱他有11歲,并用英國童話中的大拇指湯姆 (Tom Thumb) 為他取了藝名。

這個小男孩有著很高的藝術天賦,在經過訓練后,可以表演多項節目,包括唱歌,跳舞,演滑稽戲等等,甚至還能模仿拿破侖。

由于他被編造出來的離奇身世,以及極強的表演技能,拇指將軍收獲了極大的成功,并在英國和歐洲受到了熱烈追捧與歡迎。

1844年,他在歐洲巡演時博得了維多利亞女皇的歡心,并得到了女皇的三次會見。

1863年,他和另一位侏儒癥女性的舉辦了婚禮,這場婚禮聲勢浩大,吸引了諸多社會名流和國會議員參加,就連林肯總統也為他獻上了結婚禮物。

當然,拇指將軍的成功,只是畸形秀表演中少之又少的個例。

大多數畸形秀表演中的演員,一生都面臨著常人難以想象的壓力,過著并不幸福的人生。

“胡子小姐” 胡莉婭.帕斯特羅娜的一生,就讓人感到無比唏噓。

胡莉婭出生于1834年的墨西哥群山中,她是一名天生的多毛癥患者,面部和身體布滿黑色的毛發。

在當時的土著部落眼中,胡莉婭的母親與怪物有某種關聯,所以才會生下怪胎。

被部落驅逐之后,胡莉婭開始了顛沛流離的人生。

一位美國流浪藝人瑞茲偶遇胡莉婭之后,帶領她走上了“畸形秀”表演的道路。

胡莉婭由于獨特的外形,被取名為“胡子小姐”“狒狒小姐”,她穿著精美的裙子在舞臺上高歌,吸引了無數觀眾的眼球。

走紅之后,她還開啟了在世界各國的巡演,并為她的經紀人帶來了豐厚的收入。

隨后,胡莉婭嫁給了一個名叫雷恩特的男人,并讓這個男人成為了她的新經紀人。

胡莉婭以為自己過上了正常人的生活,可以自由地戀愛、結婚、生子。

但當她真正面臨生產之時,胎兒卻不幸死亡,而她也在生產后不久由于產道撕裂而去世。

在胡莉婭死后,丈夫并未停止對她的利用。

他把胡莉婭以及出生僅僅35小時就死亡的孩子的尸體,都做成了標本,并通過四處展覽的形式來斂財。

這個生來就面臨悲慘人生的女性,即便在死后,也難逃成為別人搖錢樹的命運……

像胡莉婭這樣的慘劇并非個例,她是大多數畸形秀的表演者的人生縮影。

生來就殘疾,好不容易找到了安身立命的方式,卻只是被身邊最親近的人當做斂財的工具。

畸形秀這項特殊的娛樂方式,產生于那個特殊的時代,在后期也產生了一些變化。

當觀眾已經對天生畸形的人審美疲勞,就有越來越多“人造畸形人”被加入其中。

比如 吞劍人、吞火人、刀槍不入的人 等等,花樣百出、腦洞極大,獵奇與驚悚程度不斷升級。

至于其真假與否,已經不再重要。

重要的是,這些新奇怪誕的表演在不斷刺激著觀眾的感官,也在不斷挑戰著整個社會的人倫道德。

隨著醫學和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社會文化的不斷進步,天生畸形人越來越少,畸形秀表演也逐漸走向落幕。

直到19世紀60年代,曾經風靡一時,轟動世界的畸形秀宣告終結。

畸形秀在歷史上短暫地存在并輝煌過,它是那個娛樂匱乏、科學落后環境下的特殊產物。

關于畸形秀也存在兩種不同的評價,一方認為畸形秀解決了這些患有畸形癥人群的溫飽和就業問題,甚至讓他們走上了人生巔峰。

但另一方卻認為這是對畸形人群的變相剝削和歧視,是有違人倫、極其不人性化的行為。

如果說早期的畸形秀對于天生畸形的人群還有一些正面的意義,那么后期的“人造畸形秀”則純屬欺騙觀眾的圈錢行為。

這些表演人員深諳巴納姆的營銷策略,利用大家的獵奇心理,編造出諸如 “人頭蛇身女”、“花瓶女孩” 等噱頭的表演項目,并利用鏡面折射的原理來制造相關的假象,騙取觀眾的錢財。

這樣的表演反智、反科學,甚至可以說是赤裸裸的詐騙行為,除了給年幼無知的觀眾留下心理陰影之外沒有任何意義……

畸形秀不復存在,屬于P.T.巴納姆的時代也已經過去。

但巴納姆卻成為了一個現象,一種符號,以及一種被定義的效應。

他本人被后人稱為 “營銷鼻祖”、“公關之父” ,而 “巴納姆效應” 是為了表達對P.T.巴納姆的敬意而命名。

它指的是人們傾向于把某些一般化的描述,看成是對自己人格的準確理解。

這是一種認知偏差,是一種心理錯覺,是被外在的營銷和宣傳所影響和欺騙的結果。

直到今天,巴納姆效應依舊是最著名的心理學理論之一,并被各種商家運用于營銷和宣傳中。

時過境遷,現代醫學越來越發達,出現畸形兒的概率也越來越小。

“畸形秀”永遠成為了過去,但我們的生活中卻不乏新時代下的種種“畸形秀”。

靠虐待動物來滿足變態心理的人,靠低俗色情來謀利的人,靠賣慘詐騙賺取流量的人……

這些人為了金錢和利益,無所不用其極,挑戰著法律和道德的底線。

他們更是用切身行動,證明了一個重要的道理:

生而為人,每個人都有缺點和不足,存在某些層面的缺陷甚至畸形。

但心理上的畸形,比身體上的畸形更加可怕。

標簽:

上一篇:世界最新:望園路31號_對于望園路31號簡單介紹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