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閉小區與開放小區的治理模式異同表現在哪里?”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如何分清輕重緩急,處置居民區發生的突發事件?”
“如何用科學的方法,緩解工作中產生的心理壓力?”
4月25日起,彭浦鎮36個居民區的220余名社區工作者接受為期兩個多月的“全崗通”知識與技能培訓,從而真正成為掌握“一專多能、全崗都通,一人在崗、事項通辦”等崗位技藝的優秀社工。
4月25日的社工“全崗通”培訓第一課,由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黨建理論研究基地執行主任李威利講授《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十四枚繡花針》。
李威利從聯動治理、跨界參與、責任撬動、系統思維、利權一致、過程優先、支點效應、文化支撐、技術賦能、空間輻射、模擬信托、單元重塑、散點組織和節點治理方面,向彭浦鎮的社工們,闡述和講授了創新基層治理的十四個錦囊妙計,令社工聽得津津有味,稱贊受益匪淺。
隨著基層社會治理事務日益廣泛、日漸增多,作為一名社區工作者,必須全面提升自身綜合素質和能力,不但要精通若干崗位業務,而且要了解、掌握居委會所有崗位的工作內容、處理方法,從而適應新時代社區工作的要求。
據了解,為了做好今年社工“全崗通”知識與技能培訓,彭浦鎮自治辦邀請的授課教師,既有專注于基層治理理論研究的專家與學者,也有長期在社區治理領域里開展實踐耕耘的一線工作者,授課的內容十分接地氣。
在課程設置上,彭浦鎮注重兼顧理論與實踐、技能與成長。
一方面,聚焦社工技能,開設了一系列理論課程。由各方專家學者,開設《如何增強做群眾工作的能力》《溝通技巧與壓力管理》《社區工作者心理賦能》課程等,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通過社會工作、心理學專業視角,分別向廣大社工傳授做好群眾工作的方法、與人溝通的技巧、緩解心理壓力的科學方法。
另一方面,彭浦鎮聚焦社工成長,開設了一系列實踐課程。由優秀一線工作者帶來的《社區工作者的自我探索與成長》《社區應急處置與能力提升》課程,以及彭浦鎮職能科室負責人講授的垃圾分類管理、文明社區創建、居民自治力量培育等方面的課程,以他們自身在社區治理實踐過程中經歷的大量真實生動的案例為佐證,使內容更加生動、翔實。
據悉,此次“全崗通”培訓結業典禮上,社工們將以小品、情景劇、小故事、辯論會等形式,展示他們學習培訓的成果。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