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4月22日,中國農業大學與河北省曲周縣委縣政府聯合發起“曲周綠色增糧與鄉村振興大會戰”。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50年前的1973年,中國農業大學石元春、辛德惠等老一輩科學家來到曲周,扎根張莊,開啟了以改土治堿、區域鹽堿綜合治理為核心的黃淮海戰役,創造了“曲周經驗”,不僅把曲周縣北部28萬畝“鹽堿窩”變成米糧川,走出了曲周,也走向了全世界。
2006年,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張福鎖帶領團隊駐扎曲周,在曲周縣建立高產高效現代農業研究基地,破解了糧食作物同時實現高產與高效的難題,為世界小農戶農業發展提供了中國方案。2009年,張福鎖團隊首創“科技小院”新模式,與村民同吃同住同勞動,開展零門檻、零費用、零時差、零距離的農業科技服務,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助力曲周鄉村振興建設。
“五十年來,中國農業大學與曲周縣建立了深厚的縣校合作友誼,積淀了‘責任、奉獻、科學、為民’的曲周精神,從曲周先后走出了石元春、毛達如兩位校長,石元春、辛德惠和張福鎖3位院士,200多位教師,培養了500多名博士、碩士研究生。”中國農業大學黨委副書記單際國表示。
50年前,這里曾是咸堿浮鹵,幾成廢壤的不毛之地。老一輩中國農大人進駐鹽堿最嚴重的張莊村,開展黃淮海平原鹽堿綜合治理,打響我國歷史上最大的一次農業科技大會戰。
“50年來,曲周充分發揮與中國農大等高校院所的合作優勢,認真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加快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的引進和推廣,建成高標準農田56萬畝,率先實現噸糧縣建設,糧食產量達42.6萬噸,實現十九連豐,昔日‘鹽堿灘’,變成‘米糧川’。”曲周縣委書記孟凡雄表示。
此次曲周綠色增糧與鄉村振興大會戰,打響“耕地產能陣地戰、綠色增產攻堅戰、鄉村振興沖鋒戰”三大戰役。農業農村部科技發展中心與中國農業大學、曲周縣人民政府一道,將組織來自“黃淮海多因子障礙糧田產能提升定向培育技術模式與應用”等10余個項目團隊、20余家科研單位、100余名專家聯合攻關,在“綠色噸半糧”產能提升萬畝示范基地開展了15項技術的集成組裝、成果轉化、示范推廣工作。
為進一步深化縣校合作,曲周縣聘任中國農業大學副教授寧鵬等12名師生為縣直部門和鄉鎮、村科技助理。中國農業大學國家農業綠色發展研究院分別與曲周縣人民政府,南里岳鎮、白寨鎮、晨光集團等簽署合作協議。
全面開展“綠色噸半糧”產能提升建設,又一次打響一場新的科技攻關大會戰。
農業農村部科技發展中心黨委書記、副主任李巖表示,在縣域打造典型示范區,是一項系統工程。一要科學集成有效的綜合增產技術,根據曲周縣資源稟賦特點,突出大協作攻關、優機制推廣、強政策支持、整建制推動;二要注重建立地方政府引導的組織形式,發揮政府這只有形的手的作用,對農戶、企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等行為主體進行有效指揮、協調服務,形成糧食生產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組織形式;三要打造多支團隊密切配合的協作模式,各課題承擔單位要加強協作、密切配合,扎實開展試驗示范,確保工作成果落地。
中國工程院院士趙春江指出,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核心要義,曲周作為一個農業大縣,要高度重視土壤普查與土壤產能提升工作,科學規劃未來農業、農村發展,科學布局農業結構,破解耕地產能瓶頸問題,扎實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為鄉村振興產業發展奠定堅實基礎;要在推進綠色增產的基礎上,大力發展產品深加工,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要堅持系統思維,把農機、農技、信息深度融合,統籌農業全局,推進種養有機結合循環發展;要繼續大力推廣科技小院模式,有效利用資源,推動糧食產量提升,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
中國工程院院士張福鎖表示,曲周與中國農業大學縣校合作50年,從改土治堿,到農業綜合開發,再到科技小院、現代農業、綠色農業,取得了被譽為農業領域的“兩彈一星”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首創“科技小院”模式叫響全國。曲周是一個出經驗的地方,縣委、縣政府為農業科技發展提供了優質服務。堅持政府主導,依托科技支撐,企業與農民廣泛參與,深入探索“綠色噸半糧”模式,必將為我國農業綠色高質量發展提供新的“曲周路徑”。
(文中圖片由劉錚攝)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