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區內施工的全電驅小修自動化修井機
近日,隨著最后一期培訓結束,中國石化勝利油田油氣井下作業中心純梁作業區的80余名司鉆全部實現既能操作自動化作業設備,也能排除故障。硬件設施的到位運行和操作人員的技能達標,標志著國內首個成規模作業自動化示范區在油田建成。
跟人一樣,生產原油的油水井也會生病。作為油田生產鏈條中的重要一環,修井作業起到了治病保健的作用,讓躺下的井恢復健康正常生產,為身體狀況欠佳的井做個保健,重新煥發活力,是油田高效開發的有力支撐。
(資料圖)
龍門吊式管桿輸送機替代場地工完成管桿輸送作業
這樣的油水井作業在勝利油田一年就要一萬多井次。一直以來,修井作業采用的“四人一機”的作業模式,1名司鉆負責修井機的操作,2名工人站在井口進行吊卡摘掛、油管扶正、液壓鉗操作等,還有1名工人負責場地工作。
臟、累、險,是一直以來石油行業井下作業場景的真實寫照,高強度的體力勞動依靠人工完成。站在井口的作業工人頭上是幾噸重的大鉤,還要抬著40多公斤重的吊卡卡住油管,平均每口井要重復彎腰400多次。一根就達100公斤重的的油管也需要人工搬到半米高的支架上。
油氣井下作業中心物資裝備部高級主管王賀說,作業工人勞動強度大、工作環境差、安全風險高,“傳統的作業模式幾十年沒有變過,高強度重復的機械勞動對人體傷害極大。”
職工巡檢國六標準的自動化修井機
這種狀況從2020年開始得到改變,到2021年3月,作業機械化實現全覆蓋,成為國內第一家。作業機械化帶來的是井口人數從兩人減少到1人,作業時不需要彎腰,平推平扶代替了搬抬。
“井口沒人,才是本質安全。”王賀說。2021年,勝利油田實施井下作業自動化裝備配套三年規劃及2021年實施計劃。同年3月和5月,第一臺大修和小修自動化設備相繼投入使用。
2022年1月28日,純梁作業區迎來了第一臺小修自動化作業設備。半年時間,陸續裝備了12臺,取代了過去23臺設備,一線班組人員也減少了一半,國內首家成規模作業自動化示范區的硬件全部到位。
自此,一場作業動力變革拉開大幕——車載自動化設備省掉了固定式井架搬運車輛,解放了井架安裝工人;井口沒有了作業工人,全部操作只要司鉆一人一鍵完成;一臺動力標配人員從14人降至9人,工人倒班休息時間從12小時到了48小時;實現24小時連續作業,人均勞動效率大幅提高。
過去,晴天一身油、雨天一身泥,冬天寒風刺骨,夏日酷暑難耐。現在司鉆坐在冬暖夏涼的操作房內,工衣干凈整潔,輕按鍵盤就可以完成施工。
油田設備管理部一位負責人介紹,自動化的生產運行模式帶來生產組織運行模式的變革,內部分工更加專業化。傳統的作業區——作業隊——班組縱向模式變為作業區下的作業、搬遷準備、設備維保三個并行項目部。
純梁作業區經理王洪林介紹說,自動化應用以來,人均勞動生產率提升29%,接害觸污降低80%,打造了修井行業高質量發展的示范樣板。
據悉,2023年,油氣井下作業中心還將建成現河、樁西2個自動化作業區,其他作業區各建成4個自動化項目部,小修自動化達到147臺、占比40%。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