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幾歲的年紀,遠離故鄉和親人,從4000多公里外的雪域高原來到三明求學……這是一群被改變命運的孩子,從離開西藏的那刻起,他們在三明又有了一個家。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上世紀八十年代,為了解決西藏教育落后、人才短缺的問題,國家決定利用內地優質的教育資源,創建西藏班(校),招收來自西藏的學生。
1975年,三明市列東中學創辦,1995年,列東中學響應國家號召,主動承擔起福建省教育援藏任務,創辦西藏班,招收來自阿里、日喀則、那曲、昌都、林芝等7個地區的西藏孩子,其中大部分是農牧民子女。
此后每年新學期,一群又一群來自太陽底下的孩子們,就這樣捧著潔白的哈達,帶著最美的祝福、最深的期盼,從西藏來到內地,走進三明市列東中學。
內地西藏班一直被喻為“西藏孩子的夢工廠。”正如列東中學副校長杜成露所說:
“考上內地西藏班,從西藏出來,命運就改變了。但走出來是為了更好地回去。”
為了幫助從西藏來的孩子們更好融入學校,這二十幾年時間來,列東中學的領導和老師們都把藏娃當作自己的孩子,全力以赴幫藏族孩子們度過語言關、生活關、學習關。
想家,是二十幾年來列東中學求學的孩子們都面臨過的問題。
為了方便聯絡,每間宿舍裝有一部電話,電話鈴聲在晚上或周末響個不停。其實每個孩子都有手機,但都會上交給老師們,鎖在辦公室的鐵皮柜里,這個柜子只有節假日才會打開。
對總是盼望著假日與家人視頻、或打游戲、網購的孩子們來說,他們總有著對手機的渴望,但為了讓孩子們更好地專注在學習上,列東中學對孩子們的手機使用進行優化管理。
內地西藏班的教學團隊通常被稱為“36524部隊”,意為一年365天,一天24小時,時時待命,時時操心。在西藏班的孩子們看來,老師們是亦師亦友亦父母的存在,除了正常教學,許多老師課后還會經常為學生輔導作業,深入學生宿舍了解他們的生活情況,可以說是“全能型、保姆式”的老師。
而為了進一步消除西藏孩子們對不同環境的陌生感,讓西藏班孩子在內地也能感受到父母般的親情和關愛,列東中學還實行“代理家長”制度,開展了漢藏學生“手拉手·心連心·共成長”結對子等活動,讓西藏班孩子擁有漢族的“阿爸”、“阿媽”。
列東中學西藏班的學生——藏族女孩巴宗拉姆也不例外,在三明,她也有自己的“阿爸”“阿媽”,她的阿爸常常對她說: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不論是他們的相遇,還是成為一家人的緣分。
除此之外,為了讓藏族學生在求學期間的生活不那么枯燥無味,列東中學還會經常組織安排游園會、文藝晚會、體育比賽等活動,也讓藏族學生能夠充分發揮能歌善舞的特長,進一步豐富校園生活。
從沒有離開過高山的懵懂的孩子,懷揣夢想背井離鄉外出求學,一去好幾年。在內地感受到了老師父母般的關心,也對自己的阿爸阿媽念念不舍,帶著建設家鄉的使命感,在“我不勇敢,沒人替我堅強”中一路成長,這群被命運選中的孩子,注定經歷不凡。
正如列東中學的校歌里寫到的那樣:
“麒麟山啊,放飛金色的希望啰,麒麟山啊,連著喜馬拉雅啰……列東中學,雛鷹起飛的地方。”
截至2022年9月,列東中學共招收西藏生源1953人,已畢業24屆學生共1704人,并順利進入高中學習,內地高中班升學率保持在98%以上。創辦至今,先后有1200多名學生考入各類高等院校就讀,已有1000多名從高校畢業返回西藏參加工作,成為了西藏各行各業的骨干或中堅力量。
多年來,列東中學上下一心,培養了眾多優秀的西藏學子,他們中的大部分人畢業后返藏工作,成為了建設西藏的中堅力量。
編輯 | 翁翔
主編 | 張素桂
監制 | 林凌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