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學生對必修二的歷史知識掌握得不熟,這就需要我們加強知識的復習和積累。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歷史必修2知識點總結大全,希望大家喜歡!
(資料圖)
歷史必修2知識點總結大全
1.古代中國的農業經濟
(1)古代中國農業主要耕作方式的演變
神農氏時代:創制了原始農具耒耜;春秋戰國時期:采用鐵制農具和牛耕技術;漢朝:鐵制農具和牛耕技術逐漸普及,曲柄鋤、大鐮、耦犁、一牛挽犁、鐵鏵犁等得到推廣.
(2)古代中國著名的水利工程
戰國:李冰主持的都江堰和鄭國主持的鄭國渠工程,關中農民創造“井渠”,現流行于新疆地區;東漢:王景治理黃河.
(3)中國古代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
基本特點:以小農戶個體經營為主的農業經營方式.
2.古代中國的手工業經濟
(1)漢唐絲織業的主要成就
漢代:在考古出土中發現很多技巧高超、品種繁多的絲綢實物,如長沙馬王堆出土的絲織品素紗禪衣和起絨錦等.絲織品遠銷到以羅馬為中心的地中海沿岸.
唐代:唐朝中期以后,私營紡織作坊興起,官營紡織業也有相當大的規模.
(2)商周青銅器的鑄造和漢代冶鐵技術的進步
商周時期,青銅器的鑄造工藝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商代青銅器的出土地點分布廣泛,生產規模相當大.
漢代冶鐵開始使用煤做燃料,供風形式由自然通風演進到人力皮囊通風,然后又到畜力馬排鼓風,東漢初,南陽太守杜詩創造出以水力為動力的鼓風裝置.
(3)唐宋陶瓷業的主要成就
唐代:唐三彩、越窯的青瓷、邢窯的白瓷、江西景德鎮和四川大邑的白瓷,長沙銅官窯首創釉下彩繪,并把繪畫和詩文用于瓷器裝飾.唐宋以來,河北定窯、河南鈞窯、江西景德鎮窯、浙江龍泉窯、陜西耀州窯等聞名天下.
3.古代中國的商業經濟
(1)“市”在歷代的發展
①秦代規定,商品買賣必須明碼標價.②漢代進行集中貿易的“市”有專門的管理機構.③六朝時期,形成了民間集市——“草市”,政府設“草市尉”進行管理.④唐代“草市”逐漸演進為相對集中的地方商業中心.“夜市”比較繁榮.⑤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間和時間上的限制.⑥明清都市中的商業區相當繁華.
4.古代中國的經濟政策
(1)“重農抑商”政策及其影響
重農抑商政策:主張重視農業而限制打擊工商業的經濟思想和政策,開始于戰國時期的商鞅變法,后歷代封建王朝都推行這種政策。
影響:積極方面,有利于農業人口的穩定,農業經濟發展,有利于加強對農民的控制,維護政治的穩定,鞏固君主的地位;有利于打擊富商,發展官營商業,強化了國家對經濟的控制.消極方面,這一政策使社會經濟受到了壓抑,阻礙了新的生產方式的萌芽,不利于商品經濟的發展。
(2)“海禁”政策及其影響
“海禁”政策:明清王朝禁止中國人赴海外經商和限制外國商人到中國進行貿易的政策。
影響:阻礙了中外經濟文化交流和資本主義萌芽。
歷史必修2知識點整理歸納
1、古代農業耕作方式演變
(1)刀耕火種(原始農業)
(2)石器鋤耕
(3)鐵犁牛耕
2、古代農業的生產工具:春秋戰國—鐵犁;西漢—耦犁、耬車(播種工具);隋唐—曲轅犁
3、古代耕作方法演變:春秋戰國—壟作法(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耕作方法);西漢—代田法
4、古代水利工程:都江堰(戰國);漕渠、白渠、龍首渠(漢)
5、古代灌溉工具演變:翻車(三國)、筒車(唐朝)、高轉筒車(宋朝)、風力水車(明清)
6、中國古代人們由不斷遷徙走向定居的原因:生產力的發展
7、小農經濟出現的時間:春秋戰國出現
8、小農經濟出現的原因:
①春秋戰國時期,鐵農具的出現和牛耕的普及,提高了生產力。(根本原因)
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確立
9、小農經濟的特點:
①以家庭為生產單位(分散性)
②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是一種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封閉性)③分工簡單,技術落后(落后性)④易受天災、苛政的影響(脆弱性)
10歷代統治者的重視,是中國傳統農業社會生產的基本模式。
11、對小農經濟的評價:積極
①提高農民生產的積極性
②為我國農業的精耕細作做出了貢獻
消極
①小農經濟比較脆弱,容易破產
②是我國封建社會繁榮的原因,是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緩慢和長期延續的重要原因
12、中國古代手工業的經營形態:
官營手工業、民營手工業、家庭手工業
13、三大手工業部門的發展狀況
青銅:商周—鼎盛(青銅時代)代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冶金冶鐵:西周晚期出現鐵器,兩漢的高爐煉鐵和炒鋼技術;東漢杜詩發明水排(水利鼓風冶
鐵工具)煉鋼:南北朝—灌鋼法(水排和灌鋼法使中國的冶煉技術在16世紀前一直領先于世界)商朝—原始瓷器;東漢—青瓷;北朝—白瓷唐朝;唐朝—南青北白;宋朝—五大名窯瓷
元朝----青花瓷明清—--琺瑯彩、彩瓷;景德鎮成為瓷都器絲商朝—出現絲織品;西周—斜花提紋織物;業西漢—政府在長安設東西織室;唐代—吸收了波斯的織法和圖案風格
14、中國古代資本主義萌芽出現的地點:江南
15、資本主義萌芽出現的標志:“機戶出資,機工出力”這種帶有雇傭與被雇傭關系的手工工場的出現。
16、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的原因:封建制度的束縛(根本原因)、重農抑商、閉關鎖國
歷史必修二答題技巧
答題的文字表達方式
基本方法:文字表達一要字跡端正、排列整齊、疏密得當;二要文句通順、平實、語言準確;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問一段,簡明直觀;要點化,一個得分點一句話;序號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標出不同的序號,做到條理分明,一目了然。
抄材料
材料型試題提供的材料,一定是有“用”的,尤其是“根據材料總結……內容/措施/特點”之類的試題,答案往往隱藏在材料中。如果試題提供的材料足夠豐富,很多時候,考生只需把材料中的“關鍵詞”或“關鍵句”找出來,然后根據需要進行“再加工”(抽象、概括、歸納)即可作答,我們不妨稱其為“抄襲”藝術。
當然,“抄襲”的時候要掌握技巧,一般不要“原文照抄”。“抄襲”的類型很多,或抄襲大意,或抽象概括,或同義詞(反義詞)替換,或文言文轉換為白話文,或把歐式語言轉換得符合中國語言習慣,或把口語轉換為專業術語,或長短句互換等。總之,既要最大限度地獲取有效信息,又要對有效信息能進行完整、準確、合理的解讀。
背課文
盡管當前的高考很少會有直接背誦教材就得分的試題,但很多時候,試題的設問還是與教材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考生通讀材料和設問之后,如果無法從材料中尋找到答案,也不必緊張。此時,可嘗試把材料中的重點信息與所學教材相對照,以確認材料與教材的哪一章、哪一節相關聯,將材料與教材關聯在一起,以便于找準答題的方向。當然,這種聯系可能是凌亂的,可能涉及到教材的許多章節。這就需要考生喚醒記憶力,把與試題有關的教材知識“調動”起來,根據需要有選擇地進行知識“大挪移”。此類方法多適用于原因、影響、評價類試題。
找解答的關鍵
“找”即找有效信息、找答案。
(1)根據標點符號判斷段落結構,確定信息源。 “、”和“;”表示多個同類信息的并列。“。”表示一個完整信息的敘述完畢。“……”在材料中多表示與解題無關文字的省略,也就是說“……”的前后有可能會隱藏著有效信息。根據材料所包含的不同信息,用斜線劃出相應的層次。
(2)根據設問要求找信息,確定答案來源。
在設問中,常有如“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等類似文字。解題時,須對這些限定詞語予以關注。
①“根據材料……”:這種設問多表示答案主要通過材料來解答,甚至有可能就出現在材料中。
②“結合所學知識……”:這種設問大多表明材料只是拋磚引玉,真正的答案還得求助課本知識。
③“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這種設問表示僅僅依靠材料還不能提供完整的答案,需要通過課本知識來補充完整。
歷史必修2知識點總結大全相關文章:
★ 高一歷史必修二各個單元知識點總結
★ 高中歷史必修二知識總結
★ 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必修二)
★ 最新高一歷史必修二知識點總結
★ 高中歷史知識點必修二總結
★ 歷史必修二高中知識點歸納
★ 必修二歷史知識點必背
★ 高一歷史必修二知識點歸納
★ 必修二歷史知識點歸納
★ 高中歷史必修一、二、三知識點總結人教版(完整版)
標簽: 歷史必修二知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