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頁 >> 生活 > > 正文

【石榴花開 籽籽同心】吉林延邊:讓非遺農樂在鄉野上舞出新風采

2023-09-07 17:17:15 來源:光明網


(資料圖)

朝鮮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而農樂舞(象帽舞)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藝術表演形式之一。如今在它的發源地,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汪清縣,這項帶有鮮明民族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在煥發新活力。

中國朝鮮族農樂舞展示館內陳列的農樂舞表演場景。王蕾攝

農樂舞是一種融音樂、舞蹈、演唱和戲劇于一體的民間表演藝術,不僅反映了朝鮮族在傳統農耕生產中的祭祀祈福和慶祝豐收的場景,還蘊涵著深厚的民俗文化和哲學觀念。2009年,這一具有生態、淳樸、粗獷與和諧特征的表演藝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成為中國唯一入選的舞蹈類項目。

中國朝鮮族農樂舞展示館內陳列的農樂器樂、假面等。王蕾攝

為了加大對這一寶貴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汪清縣在2021年成立了以民族文化服務為主線,集參觀、表演、培訓、教學為一體的中國朝鮮族農樂舞展示館,普及中國朝鮮族農樂舞知識,推動農樂舞傳承創新發展。據了解,汪清縣現有國家級傳承人1名,州級傳承人3名,縣級傳承人1名,他們每年組織開展“大講堂”活動,傳授農樂舞表演技巧;同時汪清縣成立了30多個象帽舞的培訓基地,開展傳統文化進社區、進企業、進校園活動,形成了完整的培訓體系,讓更多的年輕人了解、學習和傳承朝鮮族農樂舞。

記者在中國朝鮮族農樂舞展示館學習象帽舞舞蹈技巧。王蕾攝

汪清縣象帽舞藝術團演員表演象帽舞。王蕾攝

“我們組建了汪清縣象帽舞藝術團和老年農樂舞藝術團,在追根溯源保護原生態表演藝術的同時,不斷做出創新,與時俱進。”農樂舞傳承人孫智強介紹,藝術團在農樂舞的表演中融入了武術、芭蕾、街舞、電音等其他藝術形式,引起更多的年輕人對農樂舞的興趣;為把農樂舞傳揚出去,他們還通過開展研學活動,請全國各地舞蹈學院的學生來汪清縣采風,同時還赴新疆、西安、太原等地區演出。現在,農樂舞已成為連接各地文化的重要紐帶。(光明網見習記者 王蕾)

標簽:

上一篇:【石榴花開 籽籽同心】這個地處中朝俄三國交界的“東方第一村” 走出鄉村旅游致富路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