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頁 >> 生活 > > 正文

馬源:重在穩定中小企業發展預期

2023-04-28 09:47:23 來源: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


(資料圖片)

今年以來,我國經濟運行整體呈現回升態勢,消費、投資等主要經濟指標向好,經濟循環逐步改善,這為廣大小微企業創造了較好的宏觀發展環境。從“經濟日報—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小微企業運行指數”的走勢看,近兩個月連續處于景氣線之上,不過回升勢頭有所放緩。為此,需全面分析研判。

當前,小微企業運行總體上處于擴張區間,與相關宏觀指標彼此印證。3月份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為51.9%,高于景氣線,但比2月份下降0.7個百分點,其中,小型企業PMI為50.4%,比2月份低0.8個百分點,小微指數與PMI走勢基本一致。3月份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0.7%,其中飛機票、賓館住宿、交通工具租賃費、旅游價格等漲幅擴大,但相比2月份漲幅回落0.3個百分點,也呈現類似走勢。

3月份小微指數呈現出新變化。融資指數、擴張指數和風險指數回落到景氣線以下,新增投資和雇用出現下降,反映小微企業對未來預期轉弱,同時,回款周期有所拉長、負債率有所抬升。七大行業中,農林牧漁業和服務業回落到景氣線之下,主要原因是市場訂單下滑、發展信心不足。分區域看,北方地區長期偏弱,其中東北地區處于景氣線之下,華北、西北地區總指數雖在景氣線之上,但多個分項指數有所下滑。

這反映出當前經濟恢復正處于關鍵期,小微企業生產經營仍面臨一些問題。一是成本負擔重。員工薪酬、店鋪租金(營銷費用)都是剛性支出,原料價格等又受供給沖擊影響,小微企業處于產業鏈中下游,議價能力不強,對上漲成本的傳導能力較弱,只能自己消化。二是融資意愿低。小微企業可抵押物少,較難滿足銀行風控相關規定,融資一直是“老大難”問題,盡管今年以來穩健的貨幣政策精準有力,但小微企業融資意愿卻有所下降。三是經營風險略增。3月份小微指數回款周期、負債率、流動資金周轉等關鍵財務指標有所下行,小微企業抗風險能力較弱,經受不起外部沖擊,對于潛在的經營風險尤其關注。四是擴張信心不足。小微企業多數處于產業鏈末端,競爭激烈、利潤率不高,面對經營風險增加,市場擴張更加慎重,新招聘人員、新增加投資等受到直接影響。

綜合來看,在一系列穩增長政策持續支持下,小微企業發展環境正在改善,但目前經濟恢復基礎尚不牢固,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仍然較大,特別是總需求不足是當前經濟運行的突出矛盾。當總需求不足時,會進一步激化市場競爭,衍生出應收賬款風險、經營放緩、預期下行等連鎖反應。需從源頭著力,采取更加有力的綜合性舉措,穩定中小企業發展預期,推動社會再生產實現良性循環。

一是著力擴大總需求。切實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特別是對小微企業比較集中的批發零售、住宿餐飲、交通運輸等行業,要有更多定向支持性政策,鞏固消費持續恢復向好態勢。嚴格落實支持中小企業政府采購政策,規范資格條件設置,加大對小微企業的價格評審優惠幅度,持續提高政府采購工程面向中小企業預留份額。支持大型企業尤其是大型國有企業擴大向中小企業的采購規模。鼓勵發展跨境電商、直播電商等新業態,為小微企業提供更多市場拓展機會。

二是分類精準施策降低小微企業綜合成本。小微企業利潤空間小,社保負擔較大中型企業更重,要有綜合解決方案,繼續降低小微企業社保成本。新冠疫情期間國有資產類經營用房房租減免政策幫助了一些企業,但受益面較窄,下一步可考慮鼓勵各地通過減免城鎮土地使用稅、房產稅等方式,支持出租方減免小微企業租金。要運用市場化辦法引導供應鏈上下游穩定原材料供應和產銷配套協作,做好保供穩價,應對潛在不確定性。

三是不斷緩解融資難和清欠難。針對有融資需求的小微企業,既要做好增信工作,健全政策性融資擔保體系,讓更多銀行敢貸真貸,又要做好降本工作,包括財政貼息、普惠金融等,推動融資成本有效下降。更重要的是,要真正推動解決小微企業回款難問題,調研發現,如果拖欠賬款能及時到賬,多數小微企業無需尋找外部融資。要以更大力度整治各種形式拖欠小微企業賬款問題,強化失信懲戒,特別是要落實好《保障中小企業款項支付條例》,推動政府部門、事業單位和國有企業帶頭及時清欠。

四是及時推進惠企政策落地生效。近幾年,各地區各部門大力優化營商環境,陸續出臺一系列針對中小微企業的扶持政策,要進一步健全公共服務體系,特別是引入數字化技術,建立惠企政策直達機制,讓受助對象應享盡享、免申即享,疏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對于延續和優化實施的稅費優惠政策,包括優化實施小規模納稅人減征增值稅、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減征所得稅等一批支持小微經營主體紓困發展的政策,也要著力實現政策紅利直達快享。同時,大興調查研究之風,進一步深入不同類型的小微企業,真正摸清當前企業的訴求,謀劃出臺更多精準支持政策,進一步提振發展信心,鞏固拓展企業企穩向好態勢。

標簽:

上一篇:賡續農耕文明 培育鄉土文化(話說新農村)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