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徐教授,我最近特別乏力,還睡不著覺,不知道咋回事。”4月20日下午2時許,在延吉市中醫醫院二樓的吉林省名中醫工作室,42歲的延吉市民董先生正在向坐診的徐玉剛教授介紹自己的病情。“摘下口罩,我看下舌頭。”徐教授摸著脈,仔細清楚地幫董先生分析身體情況。“除了之前的癥狀,還肝火旺,先根據你的身體開一周藥調理一下……飲食要清淡,起居要規律,心情要放松。” “行!我都聽您的。”董先生言語中透著信任和感謝。工作室外,還有多名等待就診的患者。
每一個患者的就診過程,都體現著名中醫徐玉剛“身陷岐黃,畢生為斯”的信念和深耕一線的堅持。名中醫是中醫學科和學術的帶頭人。2022年8月,徐玉剛教授獲得“吉林省名中醫”稱號,該稱號首次以省政府名義授予。深耕中醫工作30余載,作為全炳烈工作室負責人、吉林省基層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專家,他始終不忘全心全意為患者服務的初心。他繼承和發揚了全炳烈的朝醫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在潛心臨床鉆研與經驗總結時博采眾長,在守正的基礎上推進中朝醫藥科研,創新中醫脈法,提出“象—病—證”診療模式,創立調胃升清湯朝醫方,在臨床中通過“辨象”“辨證”過程,采用朝醫辨象和中醫辨證綜合治療不同體質患者,形成了較為系統的脈診理論和治療專方。其學術思想和對疾病的獨特認識、豐富的臨床診療技術,都成為中朝醫藥學的寶貴財富。
此外,徐玉剛一直致力于朝醫藥的傳承工作。除了每周按時出診外, 還堅持每周定期跟隨老專家全炳烈出診,推動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重點培養了一批學術繼承人,包括兩名鄉村基層醫師。在他的言傳身教下,他們已成長為名醫、名師,為中朝醫培養了優秀杏林人才。
“作為一名醫務工作者,未來的工作中,我將繼續發揮中朝醫藥特色,切實把中朝醫藥繼承好、發展好、利用好,讓中朝醫藥這一文化瑰寶惠及廣大群眾。”徐玉剛說。
延邊晨報全媒體記者 劉慶華 文/圖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