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秧好半年稻,苗壯產量高,育好秧苗是水稻機插秧的關鍵環節。“今年我們使用的是這種高科技的水稻育苗機器,省時省力還省錢!”4月13日,位于海蘭江畔的和龍市東城鎮林源農作物種植專業農場負責人林忠奎開始了57公頃水稻的育苗工作。與往年不同,今年農場的“家伙什兒”更新換代了,是目前市面上最先進的設備。只見他拿著手里的遙控器輕輕一按,機器就一路叫著“前進”“后退”,一眨眼的工夫就把土鋪好了、種子也撒好了。
在農場1000平方米的1號育苗大棚里,前一天已經組裝好的床土輸送機和覆土機、播種機,正在兩條自制的軌道上穩穩地“小跑”著。大棚里分成了4個單元塊,每一單元都整齊地擺放著水稻機插秧盤,床土輸送機里裝滿了疏松的營養土。“以前都是人工拌營養土,如果拌不好的話,有的苗就像吃不著飯,‘餓著’了就營養不良。現在用這個機器,就徹底解決了這個問題。”林忠奎風趣地概括了新機器的優勢。
通過傳送帶,營養土和肥料被送進了覆土機,根據設定好的模式,它在前進時,先把一層土均勻地覆蓋在機插秧盤里,后退時,一層細土又填充了縫隙。鋪完一個單元的床土,播種機“步入正軌”走上工作崗位,水稻種子被均勻地撒在床土上。“這款機器的另一個優勢就是,能夠清晰地看到落子程度,可以及時人工補子,避免缺苗的情況。而舊式機器就經常會出現缺苗,每年都會廢棄二三百盤。”林忠奎覺得,新機器不僅省時又省力,還在很大程度上節省了成本。
“今天是第一天使用,還需要大伙兒一起調試,等再熟悉一下性能,兩個人就可以干活了。這組機器是分開作業,每個機器都輕便易挪動。”在這些智能農機具前,林忠奎不斷調試著模式,來來回回間,70米長的一個單元塊,在不到半小時的時間里就已經完成了覆土、撒種,之后還需要再覆一層土,鋪上保溫膜。只需要5天時間,就可以完成5個大棚、2280公斤種子、3.6萬個機插秧盤的育苗工作。此后,只要每天按時澆水,做好保溫,幼小的稻苗就會破土而出,5月中旬就可以插秧了。5月中旬開始,游客坐著小火車,經過這些秧苗扎根的連片稻田時,就可以看見茁壯的秧苗沐浴著陽光拔節生長。經過150天的生長期,這些秧苗培育出的40萬公斤延邊大米,將帶著濃濃的米香,進入全國各地百姓家。
延邊晨報全媒體記者 程丹丹/文 徐大東/圖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