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泡、打芡、和面、漏條……前后經過諸多繁瑣工序,一根根晶瑩剔透、口感勁道的粉條從汪清縣關東粉王食品有限責任公司的生產車間制作而成,這小小粉條已經有50余年的歷史,深受汪清百姓的青睞。時至今日,多數傳統粉條加工已經被機械化生產所取代,但是,該公司保留了傳統手工粉條制作技藝,并與現代科技相結合,入味快、回彈好、有嚼勁,讓人嘴饞不已、嘖嘖稱奇。
為推動非遺助力鄉村振興,日前,文化和旅游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國家鄉村振興局共同組織開展了“非遺工坊典型案例”推薦工作,經評審和公示,確定了66個2022年“非遺工坊典型案例”。其中,關東粉王的“傳統粉條:老手藝留住家的味道”成功上榜,是我省唯一上榜的案例。
瓢漏粉條的老手藝 勾起兒時的記憶
(資料圖片)
“我們祖輩是做粉條的,關東粉王的前身是1965年成立的羅子溝中河粉條廠。”公司總經理崔立峰介紹,上世紀五十年代,他的祖輩憑借一把木漏勺走家串巷做粉條養家糊口,后成立了中河粉條廠。
崔立峰說,傳統制作工藝完全是手工,所以粉條的質量特別考驗師傅的技藝。制作師傅圍著一個大盆將加入溫水的土豆粉反復和面,使土豆粉和得均勻。粉和好后,將幾斤重的粉面團放在一個底部帶著許多小孔的大漏勺里,用手拍打,這時一根根粉條從漏勺底部的小孔中不斷流出,散落到熱鍋里燙熟,再用筷子將一根根粗細均勻的粉條撈出,立即放入旁邊的涼水里冷卻,切斷后搭在竿上,然后再放入地窖凍定型。之后,再將其搬出晾曬、消冰、烘干,至此,品質優良的手工粉條就制作完成。
制作粉條看似簡單的程序,卻有著復雜的過程。經過幾代人數十年的技術傳承,他們積累了豐富的手工粉條制作經驗。正是因為傳統工藝,手工制作,粉條不添加任何添加劑或食用膠,味道純正、柔軟勁滑,獲得了市場的廣泛認可,百姓時常會饞這一口,紛紛稱贊這才是小時候的味道。
傳統手藝與現代工藝融合 打出“粉王”名號
東北手工粉條制品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冷凍,人們俗稱凍粉,每年只能在最寒冷的冬季生產,產量相對較低,銷售范圍僅限于汪清縣附近區域,產品供不應求。崔立峰的粉條廠受限于當時的生產規模及生產環境,隨著社會的發展,機械制作正在逐步取代手工操作,傳統做法已很少有人問津。為此,2017年,該公司在技術成熟的情況下,把傳統手工工藝與現代科技工藝完美結合,完整保留了傳統手工工藝的精華,并實現了量產,注冊了《關東粉王》品牌。
“傳統手工粉條老手藝的關鍵在于打芡、和面、自然漏條?!痹诠镜纳a車間,相關負責人隋振利介紹,傳統手工粉條煮熟之后晶瑩剔透,口感勁道、爽滑、易入味,原因之一是采用的原材料土豆粉為一級粉,不摻雜玉米淀粉等,再就是打芡和面的粉匠師傅使用專業技藝,使得粉面團能夠自然漏條,此時制作出的粉條會有微小氣泡,煮熟后更入味且富有彈性,而機器擠壓而成的粉條有些會久煮不爛有硬芯,或者一煮即爛。
“你看,這就是成型后的粉條,已經達到了白如玉、凝如脂的狀態?!彼逭窭钢涍^冷水冷卻的粉條說,此時的粉條已經可以直接食用。再經過階梯性冷凍、水化消冰、三個區間的烘干,包裝后即可進入市場。關東粉王正是將打芡、和面、自然漏條的傳統手藝進行了保留,將粉條傳送、冷凍、烘干等步驟實現機械化,兩者完美結合后達到了量產。產品上市后,獲得了眾多消費者的認可,短時間就覆蓋了延邊州的市場,隨著業務拓展,在國內多地也有了合作伙伴,產品已經成功進入多個國內的商超系統,并與國內多個知名連鎖餐飲系統合作。
堅持傳承工匠精神 讓“家”的味道飄得更遠
如今,關東粉王品牌經過50余年的積累沉淀,用老手藝,回老味道,以傳統老手藝為基礎,追求環保、安全、健康,帶給消費者勁道爽滑、健康美味的手工粉條。隨著產品獲得眾多認可,關東粉王也收獲了榮譽,2018年2月經審定為《著鑒國家品牌計劃》放心消費品牌,2018年3月獲得延邊州消費者協會頒發的《2017年度消費者滿意單位稱號》,2020年評定為汪清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業工坊。
談及今后公司的發展,崔立峰說:“我們的口號是‘你做我的粉絲,我做你的粉王’,就是要發展綠色食品,傳承工匠精神,用老手藝吸引更多顧客,讓全國老百姓嘗到‘家’的味道!”
延邊晨報全媒體記者 王宇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