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頁 >> 生活 > > 正文

滿腔熱血紓國難 舉家殉國浩氣存

2023-02-20 10:02:48 來源:延邊晨報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近日,吉林省退役軍人事務廳印發了《關于追認戴萬齡等7人為革命烈士的復函》,正式批準追授敦化籍抗日英雄戴萬齡及兄弟戴萬春、戴萬珠、戴萬發,兒子戴克儉、戴克吉、戴克志為革命烈士。

這7位革命烈士居住在敦化市沙河沿鎮河東村。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日本侵略者肆意侵占東北,民族危亡之際,首富戴萬齡(曾用名戴鳳齡,字洪昌)散盡家財,籌建抗日武裝,攜50余口家眷、家丁,并動員全村200余名青壯年,組成“戴家軍”加入東北抗日救國軍,浴血奮戰至1938年8月,戴家萬字輩、克字輩絕大多數人都犧牲在抗日戰場,全族200余人幾乎全部為國捐軀。

2月17日,記者驅車前往敦化市沙河沿鎮河東村,村黨支部書記趙金昌指著身后一片田地說:“這里是戴家大院原址,我們是聽著他們舉家抗日的故事長大的。他們三代人抗日救國的英雄事跡,感人至深,英勇悲壯。”

戴萬齡祖籍山東,祖輩逃荒來到吉林敦化定居。戴萬齡的祖上也是農民,他能成為當地的地主,是因為祖先代代勤勞打拼,開墾荒地、辦手工坊,到他這一代,已經積攢了不少的地產,成為敦化沙河沿一帶的首富。戴萬齡性格豪爽仗義,樂善好施,被當地百姓稱為“大善人”。沒想到,當日寇的侵略步伐向我國東北而來時,戴萬齡原本的生活就改變了。戴萬齡早年有個結義兄弟,名叫王德林。王德林是我國近代著名的抗日將領,出生于1873年,也是山東人,逃荒來到東北成為修路工人,因遭到沙俄監工虐待,憤然率領100多號中國工人起義,抗擊侵略。日軍開始計劃全面侵占東北時,王德林已被收編入吉林軍,他來到敦化拜訪戴萬齡,并勸他加入抗日隊伍。戴萬齡對王德林說:“我早有此意,只沒遇上機會!現我家里有100多條槍,還有看家的炮手,如不嫌棄,我愿意加入抗戰隊伍,保家衛國!”戴萬齡說到做到,立刻派人把馬車、錢財、布匹、糧食等牲口全部拉出來,補充隊伍裝備資源。同時,他憑著自己在敦化當地的名望,聚集了200多號鄉人,加上家里護院的炮手、壯丁,還有自己的6個兒子,全部加入了抗戰隊伍,與王德林一起抗日。1932年,靠著戴萬齡的供給,王德林成立了“中國國民救國軍”,連續收復了敦化、額穆、蛟河。戴萬齡與王德林一起,在東北利用地形與日軍打游擊戰,在鏡泊湖連環戰役中,重創日軍。他們這一支隊伍,拖慢了日軍全面侵占東北的步伐,日軍高層一時氣急敗壞,調來飛機轟炸,王德林等人不得不暫退入蘇聯境內。戴萬齡卻不肯走,他說,我是中國人,死也死在中國,決不去異國他鄉!在他的堅持下,他所率領的隊伍,還真逃出了包圍圈,退進山中。1937年春,戴萬齡率部秘密潛回敦化縣沙河沿一帶,籌糧籌款,為抗聯搜集情報,不幸被漢奸出賣,為敵寇所俘。日本憲兵逼他說出周保中、柴世榮等抗聯將領的下落。戴萬齡寧死不屈,身受酷刑,英勇犧牲。而他的6個兒子,也全部犧牲在了戰場上,最小的兒子戴克政參加抗日時才16歲。

在東北抗日戰爭中,戴家子弟為抗日救國民族解放事業貢獻了一切,用生命和鮮血譜寫了一曲英雄壯歌,感人至深,名垂千古。在敦化市委、市政府及相關部門的多方努力下,黨史部門深入挖掘、取證,發生在沙河沿“戴家大院”那一幕英雄抗戰的場景得以清晰還原,并得到了文字資料佐證。戴萬齡等7人在英勇犧牲80多年后被追認為革命烈士,至此,抗日英雄的英靈終于得到慰藉。

延邊晨報全媒體記者 張成國

標簽: 革命烈士 沙河沿鎮 感人至深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