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頁 >> 活動 > > 正文

同治帝的皇后(同治帝)

2023-04-12 05:05:20 來源:城市網

關于同治帝的皇后,同治帝這個很多人還不知道,今天小城來為大家解答以上的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老百姓之所以懷疑同治帝死于梅毒,也是有原因的。

2、   其一,從常識上說,在當時的情況下,雖然尚未找到醫治天花的有效良藥,但即使是一般的百姓,患天花還不至于死亡,所以民間把天花稱作“天花之喜”,何況是堂堂天朝皇帝,身邊有的是高明的御醫,怎么就那么容易死的呢?另外,在沒有醫學專業知識的老百姓眼里,天花和梅毒的病癥有點類似,因此懷疑同治得的是梅毒而不是天花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資料圖)

3、就是在清朝的宮廷里曾經貼身服侍過慈禧太后的女官德齡,也對同治死于天花的說法有所懷疑:   “因為同治的身體一向十分健壯的,論到天花這一種病癥也決非就是絕癥,只要醫治得合法,調護得適宜,要治好也是很有可能的,至多不過使同治那樣一個美少年變為麻臉而已。

4、” 其二,從同治帝平常的行為習慣上懷疑他有可能染上梅毒。

5、   據《清代外史》記載,同治帝選皇后的時候,同生母西太后發生了意見分歧。

6、西太后喜歡美貌艷麗但舉止輕佻的侍郎鳳秀的女兒,但同治帝和東太后慈安卻都看中了清朝唯一的“蒙古狀元”崇綺之女阿魯特氏,該女雖然相貌平常,但舉止端莊,一見就知道是有德量者。

7、同治帝不顧母后的反對選擇了阿魯特氏為皇后,鳳秀女只被封了個慧妃。

8、對此慈禧太后一直耿耿于懷,甚至沒有給予崇綺家“皇親國戚”的特殊待遇。

9、婚后,同治與皇后“伉儷綦篤”,這就更加激起了慈禧太后的不快。

10、慈禧千方百計地離間帝后二人的關系,派太監阻止皇帝和皇后相見,又強迫同治親近慧妃。

11、同治帝是時雖有一妻四妾(慧妃之外還有瑜妃、瑨妃和珣妃),卻左右不是,不能自主,因此索性誰也不親近,終年獨宿乾清宮。

12、在乾清宮的同治帝獨眠難熬,就經常化裝成老百姓微行出宮。

13、據傳,有好幾個人在肆井中親眼看見過同治帝的行蹤。

14、后來,就從宮中傳出同治帝出痘病重之事。

15、據此,人們有理由懷疑,皇帝微行時也許到過前門外的八大胡同逛妓院,因而染上了梅毒。

16、現在涉及這段歷史的許多文學作品,都采用了類似的說法。

17、   在近人對同治死因的研究中,有兩篇結論相反的文章最值得注意。

18、一篇是當時同治帝的御醫李德立的后人李鎮寫的文章《同治究竟死于何病》(以下稱李文),他根據父輩傳下來的口碑等材料認定同治帝確系死于梅毒。

19、另一篇是人民大學檔案學院的研究者劉耿生和中醫醫生張大君合撰的《從公布檔案史料談同治帝的死因》(以下稱劉文),對傳世的同治帝的病癥檔案進行分析,肯定所記載的癥狀是天花而不是梅毒。

20、 文稱自己曾祖父就是為同治看病的主治御醫李德立。

21、李德立生前曾把同治死于梅毒的秘密告訴了作者的祖父。

22、祖父又把這個秘密傳給了作者。

23、他的祖父稱:   曾祖父奉詔入養心殿請脈之初,已看出是梅毒之癥,為了慎重起見,曾約一位有名外科御醫張本仁會診,一致肯定是楊梅大瘡。

24、自忖若奏明載淳生母慈禧,她通曉醫道,喜怒無常,如若一時火起,指責有辱九五之尊,必遭殺身之禍。

25、倘若知情不報隱瞞病情,又怕責任重大,最終難免治罪,真是左右為難,經與右院判莊守和商議,認為反正是治不好的病,何況這是自古以來少見的帝王之絕癥,難告于天下,不如裝糊涂吧。

26、既然宮中都說天子出水痘,就照天花來治。

27、好在皇室近臣對天子微服尋花問柳,都睜一只眼閉一只眼,諱而不言,自己又何必戳穿,自討苦吃呢?不過請脈處方還須格外小心謹慎,因為每張脈案都要呈東西兩太后過目,有時六爺恭王(奕忻)和帝師翁同龢還要拿來斟酌一番,最后登記入檔,責任重大,如用治梅毒的藥,豈不自相矛盾,所以只能用蘆根、元參、金銀花、桔梗之類配制的“益陰清解飲”、“益腎清毒飲”、“益腎清解飲”等滋陰化毒的補劑。

28、   當然,即使不用治梅毒的“猛藥”而只用以上所列滋陰化毒的“溫藥”進行調理,同治帝也不致于死亡。

29、據作者的祖父說,經過一段時間調理,同治的病有所好轉。

30、但是后來發生了一個變故,直接造成了同治帝的猝死:   “十二月初四日午后,阿魯特氏來東暖閣視疾,當時載淳神志清醒,看見皇后愁眉鎖目,淚痕滿面,乃細問緣由。

31、這時早有監視太監走報西太后,說皇帝和皇后閣內私語。

32、慈禧急來東暖閣,脫去花盆底高跟鞋,悄悄立在帷幔之后竊聽,并示意左右禁聲,切勿聲張。

33、此時皇后毫無察覺,哭訴備受母后刁難之苦。

34、皇帝亦親有感受,勸她暫且忍耐,待病好之后,總會有出頭的日子。

35、……不料慈禧聽到此處正刺所忌,竟勃然大怒,立刻推幔闖入幃內,一把揪住皇后的頭發用力猛拖,一大撮頭發連同頭皮都被拉了下來,又劈面猛擊一掌,頓時皇后血流滿面,慘不忍睹。

36、慈禧又叫太監傳杖,棒打皇后。

37、同治大驚,頓時昏厥,從床上跌落在地,病勢加劇,從此昏迷不醒。

38、急傳先曾祖入閣請脈,但已牙關緊閉,滴藥不進,于次日夜晚死去。

39、”   李文的這個說法是和某些清代野史相一致的。

40、但劉文認為,此說未見檔案史料參證,難成定論。

41、設在故宮內的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的研究人員曾經根據從堆積如山的清宮檔案中找出的《萬歲爺天花喜進藥用藥底簿》(以下簡稱藥底簿)進行分析,認為同治帝所患之病是天花而決非梅毒。

42、劉文正是依據這個藥底簿,并邀同中醫學方面的專家來共同澄清這個疑案的。

43、   劉文認為,天花和梅毒的病狀是有顯著的區別的,而藥底簿所描寫的病狀是天花而不是梅毒。

44、理由有以下幾點:   第一,在患病之初,患天花者發病很急,一般都要伴隨著發燒、脈搏跳動加快的反映,而患梅毒者則起病不急,無發燒癥狀。

45、而藥底簿則記載同治發病之初連續發了7天的高燒,“脈息浮數而細,系風瘟閉束,陰氣不足,不能外透之癥,以致發熱頭眩,胸滿煩悶,身酸腿軟,皮膚發出疹形未透,有時氣堵作厥”、以及“咽喉干痛,胸滿作嘔,頭眩身熱”等,這些都是出天花的癥狀。

46、   第二,從藥底簿的記載里可以看出,同治患病時出現頭痛、背痛、發冷、寒戰等全身性的天花癥狀,而梅毒患者是不會有這些全身性的明顯癥狀的,表面上看也許像個健康人。

47、   第三,從天花皮疹的分布部位和轉化規律上可以看出同治帝患的是天花之癥。

48、   從分布部位上看,天花皮疹一般發于額部、發際、面頰、腕,逐漸延及臂、軀干、而至下肢,多見于身體暴露部位,呈離心狀分布,這與藥底簿所記的癥狀是相吻合的;   從皮疹形態的轉化規律上看,一般天花患者在患病的頭兩天就會出現斑疹,數小時后斑疹迅速變為圓形的丘疹。

49、病人出疹后,全身中毒癥狀反而明顯減輕,胸堵煩嘔現象減退,大便通暢,胃口漸開。

50、又過了二、三日,丘疹開始灌漿,成為疤疹,這種疹的中間凹陷成臍形,周圍有紅暈。

51、到了天花起病的第八、九日,皰疹轉為膿疽。

52、又過兩三天,膿皰逐漸干縮成痂。

53、大約在發病后的二至四周,痂開始脫落,天花發病的過程基本結束。

54、藥底簿的記載正好與上述的癥狀以及皮疹的轉化過程相一致。

55、而梅毒則不同,發病的周期要比天花長,而且梅毒的斑疹大小如蠶豆,形狀為圓形或略帶不規則形,不是天花皰疹的那種臍形。

56、   那么,為什么患天花會導致同治帝的死亡呢?那是因為同治在天花的后期不幸皮膚感染,“發熱頭眩俱退,惟濕毒乘虛流聚,腰間紅腫潰破,浸流膿水,腿痛筋攣,頭項胳膊膝上發出痘癰腫痛。

57、”這種并發性的皮膚感染愈來愈重,使病人逐漸喪失了抵抗力。

58、最后,皮膚感染發展到發生“壞疽性口炎”(俗稱“走馬牙疳”)的地步,此病一般發生在全身性疾病的末期,很可能導致全身衰竭而突然死亡。

59、   以上的論證可以說是史學和醫學的完美結合。

60、不過,略顯遺憾的是,劉文并沒有提出有力的證據,以排除藥底簿是御醫等人為了掩飾同治帝的真實病狀而故意偽造的可能性,所以也就影響了“同治帝死于天花”這一結論的權威性。

61、看來,同治帝死因之謎尚有待于后人的進一步探索。

62、 同治帝一死,慈禧把這么多年來母子間的、婆媳間的積怨全部發泄到阿魯特氏的身上。

63、阿魯特氏得知同治帝駕崩后哭得死去活來,終日以淚洗面,可慈禧不讓她到靈前拜祭,不讓她出宮中半步,她在大臣們面前就像憑空消失了一樣。

64、崇綺痛心疾首,卻對女兒的處境愛莫能助。

65、阿魯特氏私下派人去詢問父親的意見,他送給女兒一個空食盒,暗示要女兒絕食而死。

66、   阿魯特氏明白,自己是婆婆掌權的一個絆腳石,慈禧不會給她活著的機會……連父親都來催她上路了。

67、阿魯特氏并不怕死,可她發現自己已經懷上了同治帝的遺腹子。

68、萬一是個阿哥,同治帝不就有后了?一個母親的護子天性讓阿魯特氏變得堅毅而決斷,她盡力吃下所有能得到的食物,盡力掩飾自己懷孕的事實。

69、可皇宮實在太小,任何微小的變動都逃不過慈禧的法眼,很快慈禧也得知了她嘔吐的跡象,這是一個危險的信號,慈禧已經被權欲沖昏了頭腦,哪怕自己唯一的孫子也不行,只要是阻擋她攬權的障礙,她一個不留。

70、慈禧干脆斷了阿魯特氏的飲食,兩個月后,阿魯特氏才吐出了胸中的最后一口怨氣,帶著未出世的孩子離開了人世。

71、   既然她已經不能對慈禧的垂簾聽政構成任何威脅了,慈禧也賞賜她一點點哀榮來顯示自己的寬宏大量和不計前嫌,她封她為“嘉順皇后”,下諭旨表彰她為夫殉節的壯烈之舉。

72、慈安是在咸豐帝駕崩的當天封為太后的,慈禧是在咸豐死后第二天封為太后的,而同治帝已經死了七十五天,這位從大清門進來的皇后卻連一個太后的封號都沒有。

73、慈禧專門為已故的同治帝皇后下了兩道懿旨,來表彰她的嘉德懿行,還將她與同治帝合葬在惠陵地宮,他們終于可以不受太后的干擾同穴而眠了。

74、   同治帝和皇后的死不過是皇宮里的一個插曲,很快波平浪靜。

75、當一切煙消云散,當夜深人靜時,慈禧還是會懷念兒子,會心痛兒子的英年早逝,時常跟慈安聊起兒子的頑皮和可愛,不過那都是他童年的故事。

本文到此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標簽: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