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麻雀學校”的撤與留,一直是一個兩難的抉擇。一方面學生少,只有幾名乃至十幾名學生,無法發揮辦學規模效應,教育投入效率低、辦學質量低、教師成就感也低;另一方面,這些分布在偏遠農村的教學點,卻能夠滿足農村孩子就近入學的需求,減輕農民家庭經濟負擔。如何在撤與留中間找好平衡,既能夠解決農村孩子的就近入學問題,又能夠讓“麻雀學校”成為小而美的存在?
媒體報道,湖南新田縣探索推進鄉村小規模學校優化提質工作,將農村教學點由104個優化整合為24個,80個教學點改成幼兒園或留守兒童之家。這項涉及全縣農村10余萬名群眾切身利益的改革,取得了“群眾得實惠、資金提效益、教育迎發展、政府得民心”的四贏效果。新田縣的經驗在于在全面摸排全縣小學點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從最有利于學生的選擇出發,尊重群眾的自主意愿來決定撤留。比如,六合圩學校只有2名學生,但學生小龍的父親與奶奶相依為命,奶奶離不了人照料,為此,新田縣教育局作出了不暫停辦學的決定。
隨著城鎮化的加速,廣大農村地區,尤其是中西部地區農村,越來越多的農民選擇進城,農村空心化的情況愈發嚴重,農村小學普遍面臨生源銳減的情況,“麻雀小學”越來越多見。在湖南,就有8200多個這樣的“麻雀小學”,有20多萬農村孩子就讀于“麻雀小學”。所以,慎重考慮“麻雀小學”的撤與留,并在這個基礎上辦好“麻雀小學”,把“麻雀小學”辦出質量,就尤為必要。
從宏觀層面來說,這是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重要內容,關系脫貧攻堅成果的鞏固和鄉村振興的全局;從微觀層面來講,留在“麻雀小學”的孩子,家庭經濟狀況普遍一般,“麻雀小學”的撤與留,直接關系到這數以萬計的孩子接受什么質量的義務教育,關系到他們人生起跑線是否公平的問題。孩子是家庭的期待和希望,保障那些家庭經濟條件一般的農村孩子上好學,不僅僅是一個教育公平的問題,更是一個社會公平的問題,這是各地政府必須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務,是必須兜住的民生底線。
對于教育行政部門來說,如果純粹從經費投入效率、管理效能的角度來講,的確有撤并的沖動。按照政策,學生人數不足100人的學校以100人的標準下撥經費,一兩名學生,也要配備一兩名教師,要按標準撥付公用經費,要維持其正常運轉,的確是一件“不經濟”的事情。而且,面對一兩名孩子,教師的教學熱情可能也不夠高,教學成長也容易受限。更何況,這樣的教學點往往地處偏僻,交通不便,生活條件較為艱苦,一些年輕教師內心也不大愿意留在這樣的教學點。但是從民生兜底的角度來講,卻不能只算經濟賬,還必須算好民生賬。比如,上文提到的六合圩學校,如果按照一般標準撤了,孩子上學難度陡然增加,家庭也將面臨更大的困難。因此,撤與留,是一個良心工程,必須從群眾的需求出發,來考慮、決策。
不管是撤還是留,各地都應結合實際情況進行通盤考慮。一方面,不能“一并了之”,撤并之后,要解決上學遠的問題,改善寄宿制學校的硬件條件,緩解家庭的后顧之憂。另一方面,也不能“一留了之”,教學點保留了,要改善教師待遇和工作環境,激發教師熱情,提高辦學質量。(楊三喜)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