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頁 >> 創新 > > 正文

中國校服采購現狀調查報告發布 “校服自由”怎樣實現

2022-05-23 16:19:56 來源:

1月11日,中國服裝協會中國校服產業研究中心發布《中國校服采購現狀調查》。這是國內首份校服采購專項調查報告。

報告指出,越來越多的學生和家長對于不同季節、不同校園場景下的校服有著更豐富的需求。但是校服的供給水平參差不齊,滯后于需求端的發展。校服行業的變革迫切需要管理者、企業、消費者共同努力,推動優質供給,杜絕劣質校服。

這份報告的結論,比較契合學生以及家長的日常感受。現實生活中,很多學生和家長對于校服確實存在各種各樣的意見,有的是覺得校服樣式過于老套,不夠美觀;有些是覺得質量差、性價比低,穿起來極不舒服。

推敲起來,圍繞校服的訴求無非是幾點:質量、性價比和審美。其中除了質量有相對明確的標準,性價比和審美,確實存在相當程度的主觀性。經濟條件較好的家庭,能夠接受價格貴一些但質量好的校服;經濟條件一般的,可能更在乎“實惠”。至于審美,更是“各花入各眼”,要選出讓所有人滿意的樣式,確實不容易。

但承認校服判斷標準的主觀性,不是默認現在的狀況沒問題,而是應該更有針對性地探尋出路。對于存在相當主觀性標準的事項,“程序正義”就變得至關重要。說白了,應該盡可能下放決策權,讓利益相關方多討論,求取最大公約數之后再決定,而不是讓某個部門或者某個人說了算。

不同城市乃至不同學校,生源結構可能存在很大差別,決策的集中程度越高,分歧可能越大。如果在很大區域內統一規定校服的標準,那就越可能和多元化需求相沖突。相反,如果讓各學校自主決策,而學校又充分調動老師、學生、家長等相關方的代表一起討論,那最終得出的方案,可能就更貼合需求端的心意。

這也是校服采購調查報告提出來的思路:政府在制定校服政策時,需要多方征求意見,與學校、家長、學生之間搭建良好的溝通平臺,提升校服采購的民主參與度。“程序正義”做到位了,最終的校服即便還是無法做到人人滿意,起碼可以在相當程度排除掉“劣質校服”“丑校服”。

關于校服領域的問題,其實社會各方早有關注。比如2019年,民革中央還曾向全國政協提交《關于推動優質供給,杜絕劣質校服的提案》,建議重點破除限價及“地方保護”,讓更多學生和家長擁有選擇“優質優價”校服的權利。可見背后不只是觀念差異,還有利益問題。

要想實現更多學生的“校服自由”,就要扼制某些地方或某些部門的利益沖動。只有讓事關校服的決策更透明、更開放,確保“程序正義”,把話語權更多地還給穿校服的主體相關方,才能夠真正解決“供給水平滯后于需求端發展”的問題。(敬一山)

標簽:

上一篇:河南安陽一村核酸檢測90%為陽性?官方:與事實嚴重不符
下一篇:一并了之?農村“麻雀學校”,撤留要有方